第三次看診 醫病關係
在加拿大看醫生是需要比較長的等待時間 也很難有機會聽到second opion
但在重大疾病發生時 我們往往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消化 去問問題 去了解
而病人跟醫生的溝通 也在每次的對話中精進
所以一開始就打算在台灣找兩間醫院來問治療方針 結果看了三家
今天看的這家醫院 原本是覺得理念聽起來最好的 醫生也是領域權威
但也許期望太高 感覺到是沒有特別契合或是驚艷
而且醫生對於我太晚發現病徵無法理解 對於我選擇餵母奶的事情更是沒有尊重的感覺
治療方案也沒有特別覺得有說服力 所以可能就不會選擇這家醫院
另外就是 今天這家醫院的看診分工最細 看似最接近加拿大的醫療體驗
怎麼說呢? 加拿大腫瘤科醫生的病理報告上面仔細記錄著我跟先生的職業 還有小孩的年紀 好像這個人就在你眼前一樣
在今天這家醫院 確認身份 仔細問病史 換病人服 這些比較細節瑣碎的事情藉由更細的分工都做了
但到了醫生的部分 反而不覺得跟醫生的交流有因此更深入
作為一個病人 其實是很希望被看作一個人而非一個病徵的
在台灣找醫生看病不難 只是對醫生來說病人真的是過客
在加拿大醫生雖然不容易見 但一但開始看診之後好像還可以打電話問醫生問題
這大概就是取捨吧 各有利弊
雖然也許勉強可以接受醫術很厲害 但兇狠的醫生
但在大家都還沒開始治療之前 很難判斷誰是專業能力上最佳的
又 醫病要醫心 病人如果沒法信任自己的醫生(看診都很難放鬆吧) 怎麼看都對治療有折損效果
還好 看了三家 我有找到自己信任的醫生 感謝神(祂特別開窗讓我看見的)